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误诊误治》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18357
高学历等于高技能吗?
http://www.100md.com 《临床误诊误治》 1999年第1期
     作者:刘振华 纪小龙 曾昭耆

    单位:刘振华 北京市卫生部北京医院[100730];纪小龙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100853];曾昭耆 北京市卫生部北京医院[100730]

    关键词:

    临床误诊误治990101博士医生与误诊

    写在前面 ’99话题,是误诊误治研究论坛中的一块“实验田”,它将关注当前医疗工作中与误诊误治问题相关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吸众川之水,纳百家之言,针对话题问题展开笔谈。初步设计每1~2期讨论一个话题,欢迎读者提供话题线索,一经选用,将予以一定奖励。对于话题讨论来稿,将优稿先用,诚望广大读者各抒己见。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医院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高学历人才、高技术人才的比例大大增加,硕士、博士、博士后,越来越成为抢手人才。那么,高学历人才给医院建设到底带来了哪些变化?博士医生有哪些优势?医院晋升、选拔骨干的标准应以学历为主,还是以技能为主?学历高就是高水平医生吗?博士医生误诊就少吗?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也由此引申出本刊的’99话题之一——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在对误诊现象研究过程中和分析谈论误诊误治发生的原因时,部分人曾出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模糊认识,认为误诊误诊的发生主要与接诊者的学历有关;某些病人及家属也有这种误解,认为经某位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医生诊断过,当然不会再误诊了。实际上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是对临床误诊的性质、发生原因缺乏了解,对临床医学的特点简单化的表现,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1 博士不等同于优秀医生

    随着我国学位制度的实施,医学院校将大批硕士生、博士生陆续输送到临床工作,这些受过系统教育又经过导师专门培养的研究生走向临床,对尽快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高层次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研究生毕业,只是学位,是所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并不同等于具备了一个优秀临床医生的条件。

    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实践性,每种疾病,不同时机,不同病人,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根本没有固定的公式。把握疾病表现规律只能靠自己亲身去实践,谁实践的多,谁的主动性就强,许多临床学家集几十年经验得出的体会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只有“亲识其症,治多知悉”。一个青年学子,获得高学位后,医学理论知识可能十分丰富,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尚停留在书本。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了,体会了,才能变成感性认识;只有把感性认识不断增加,应用自如了,才能驾驭临床复杂事物。获得研究生学位,只能说为今后当好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不等于已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
, 百拇医药
    另外目前研究生从录取到选择主研的方向,多数集中在基础医学,并且有些选题较偏、较窄,很少有人选择临床上常见的实际问题。一个研究课题,一篇论文的完成,不能代替临床实践,这和临床诊疗技能完全是两回事儿。

    2 误诊原因复杂,与学历无关

    尽管有人在分析误诊发生的原因时,把医生缺乏理论知识、学历不高当做误诊的一个因素,但是误诊的发生机率与医生的学历是不呈正比的,作者甚至认为这不是发生误诊的直接因素。因为大量的文献统计和临床实践证明,刚出校门的青年医生可以发生误诊,大多数是因为没有经验,但理论知识并不缺乏;受过高等教育、临床上已经成为专家的资深医生也可以发生误诊,因为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经验主义或主观臆断,这也不能认为是学历不高所致。因此,把避免误诊寄托于读研究生或者获得学位后不会再发生误诊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现实的。

    误诊的发生与临床医学的特点性质有关。临床医学直接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有一般生物学性质,又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思维、语言、情感等复杂功能。医生接诊时虽然都是病人,但是每个病人的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经济地位、就诊目的、对同一种疾病的耐受性及反应程度等相差悬殊,因此表现出的临床表现、提供的病史,可能千差万别。相同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可以因年龄、对疾病的态度不同而表现各异;而相同年龄的人患同一种疾病又可以因各自遗传基因不同而变化多端。诊断学所提供的疾病规律,只能是共性的东西,那么病人的个体差异又如此之大,就象森林中难以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千姿百态。要把握疾病的规律,决不是背诵诊断理论或考试合格所能及的,需要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模索,把握各科疾病的复杂性、临床对象的个体差异性、疾病不同时期动态变化性和机体对疾病反应的整体性。
, 百拇医药
    3 避免误诊主要靠能力

    作者认为,要减少或避免误诊的发生,主要靠医生的临床能力。那么能力是如何获得的?获得到了医学学位,难道不是能力吗?是的,学位和能力完全是两回事。能力是在掌握了相当理论知识之后,又经过反复实践过程中不断解决实际问题而成就的技巧。学历学位只是具备了去从事临床实践的基础,距能力尚有一段艰苦的实践历程。有了学位后又善于实践,会巧妙的运用科学方法,将缩短这一历程,早日成就能力。相反,有了高学位,如果不主动的去实践,就难以成就能力。因此要做一位较少误诊的医生,即使获得了高学位,也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临床能力。

    能力的提高一是实践,二是思考,三是知识理论的应用。实践是人类一切正确认识的来源,任何有成就的医生无不是经过实践磨练的。验证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是否正确,靠实践;使自己的理性认识变成感性认识,靠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能力。只有实践,没有思考,是盲目实践,则难以提高能力。因此还要在实践中辅以思考。思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识环节,对实践有指导窥测方向、纠正盲目性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这些规律就体现在理论之中,在实践和思考过程中善于遵循和就用理论知识,可以使实践富有成效,少走弯路。
, 百拇医药
    总而言之,实践、思考和理论是一个医生获得临床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三者缺一不可。但就其重要性而言,实践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有知识不去主动的实践,无法获得能力,也不可能避免误诊;只实践不思考,不遵循一定的理论,将会多走弯路。实践的最大特点是反复性和持续性,不能仅靠一次实践则一成不变。一名临床医生,只有反复地不断地实践、思考和总结,才能把握和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疾病规律,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误诊。

    作者简介: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博士≠高级医生

    无论是在医院内还是在社会上,无论是直感还是统计数字,都明显地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医疗纠纷近年来逐步增多。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现行的医生晋升制度中将博士误当高级医生来用的状况是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例就是最好的证明,其中有将病毒感染误为恶性肿瘤而行化疗、放疗的,有将痛风结节当做滑膜肉瘤而要截肢的,有将慢性炎症当成胃癌而行胃大部切除的,等等。一了解,这些误诊误治的医生,有的是硕士,有的是博士。
, http://www.100md.com
    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硕士、博士个人不努力,工作不认真,其实他们大多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及卓有成就者,问题的根源是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职称晋升之制度间的不合理挂钩。

    目前在医院的职称晋升条件中规定:硕士毕业后工作2年可晋升主治医师;博士毕业后工作2年可晋升副主任医师。而我们知道,近代医学几百年来年实行的制度是,医学院校毕业后实习2年才能当住院医师,任住院医师5年才能晋升主治医师,再经若干年的经验积累才能晋升为高一级医师。这种时间上的规定主要是基于医生要经历足够的临床实践,亲自诊治一定数量的病例,处理各种不同的病情变化,才能具备相应级别医生的能力和资格。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疾病诊治中任何一点点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而且毫无返工重做的余地。因此,作为以人为对象的特殊职业的医生来说,其训练、考核和晋升必须严之又严、慎之又慎。而现行的硕士、博士晋升高级医生后,由于缺乏医生训练必备的临床实践经验,遇到病人便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已晋升为高级医生的硕士、博士能实事求是的面对现实的话,他会虚心地向有经验的但是职称比他低的医生求教,以便使病人得到正确的诊治;反之,如果放不下架子,硬着头皮去处理病人,医疗差错就有可能接踵而来。
, http://www.100md.com
    在美国,博士分为医学博士(M.D)和哲学博士(Ph.D),只有医学博士才能当医生,哲学博士只能做研究。而我国目前实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下毕业的硕士、博士,是属于搞研究的,其过程是读书、学理论、考笔试,然后做动物实验,写论文,通过答辩即毕业。这种模式培养的是Ph.D而不是M.D,即具备了做研究的能力,却不具备给病人看病的能力。因此,把做研究的博士(我国未区分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请来做医生,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据统计,1978~1995年我国已培养医学硕士35 407人、医学博士3 226人,这一批人正在被各级医院晋升、重用,而老一代的高级医生正面临着退休、离职,由此可见在未来5~10年内,我国各级医院中占据各临床科室主导地位的是硕士、博士,其中一部分是并不一定都能看病的高级职称医生。我国南方的一家大医院近10余年来共引进硕士、博士30多名,相继晋升了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甚至主任医师,而且花大力实施分配住房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到头来没一名称职的临床医生,使这家医院管理者有苦难言。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10年将是医疗差错更为高涨的年代。这种职与能不一致的状况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危害,到了非改不可和必须尽快改正的时侯了。想想目前每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医疗差错在发生,难道还能等下去吗?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病理学教授

    论医生的“成材周期”

    科技领域的不同专业人员有着不同的“成材周期”。一般讲,需要积累经验的专业,“成材周期”也可能比纯理论的专业要长些,因为积累经验更多地需要时间、条件和机遇,需要不断地、一点一滴地积少成多。医学专业就是如此。

    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在一次论文答辩会结束前对博士生说:“你是博士,我也是博士,但你现在还只能说是在这个专题上达到了博士水平,所以还只能算是个‘专士’。”我理解华教授讲话的用意,是提醒年轻人不要陶醉于既得的成就,是为了鞭策他们继续奋进。同样,在医学领域里也是如此。一个年轻人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读完研究生,但他毕竟只做了有限的科研课题,得到的知识仍是很有限的。

    一个人花3~5年工夫可以读完硕士、博士,但却很难在同样长的时间里使自己成为一个业务上过硬的医生。一个大学理工科毕业生,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大约5年可以基本上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而一个医科毕业生想达到相应的水平,却平均需要10年,而且这10年还一点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尽管每个医学生在校都系统地学过医学理论和临床课程,但要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还必须有一个亲自实践的过程。
, http://www.100md.com
    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是医生成材缺一不可的两个支柱。医生必须亲自见过相当多种的病例才能真正掌握他所学到过的理论知识,而实际知识的增长又取决于许多因素。主观上取决于自已是否能够深入实际,勤奋学习,是否掌握了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客观上也取决于所在医院的设备条件,病例来源,学术空气,上级医师水平,以及他们对年轻医生是否能严格要求等。

    从经验积累的角度看,可使人易于理解医生“成材周期”较长的原因,但是否可以说医生只要有丰富的经验就行了,或者退一步说,经验是临床医生最根本的需要呢?我想,哪种想法都是片面的。

    “成材周期”的终点又远非医生个人成就的“顶峰”,它只不过表明达到了一个医生应该具有的一般水平。他应该能够基本独立工作;能够通过查阅文献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当前水平和研究动向;能够结合实际总结经验,开展一些科研工作,撰写论文;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和培养下级医生。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他仍离不开上级医师和专家的指导。

    对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年轻医生来说,及早认识到“成材周期”较长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有利于自己对今后的前景和任务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总的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好医生,急于求成不行,不争分夺秒更不行。

    作者简介:内科教授

    编后语:三位专家在这里谈的中心要点是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主要靠实践,高学历只是为从事临床实践打下较坚实的基础。下一期我们将讨论博士医生怎样尽快成为优秀医生?医院管理者应如何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实际技能?, 百拇医药